首     页 新闻中心 五位一体建设 新西藏 涉藏动态 援藏专栏 民族宗教工作 人民团体工作 地市动态
发布厅 党的建设 西藏党史 反分裂专栏 政策解读 资料库 视频中心 网络问政 投稿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资料库>>观点理论
 
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西藏文化繁荣兴盛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自治区文化厅理论学习中心组 时间:2018年06月30日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重大政治论断。文化工作者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文艺创作,源源不断地推出精品力作;必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向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是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文化战线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结合西藏文化发展实际,坚定文化自信,把党的十九大对文化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贯彻落实到做好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为西藏同全国一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一、不忘初心,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前进号角,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要求。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大会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西藏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必然要求。要继承和弘扬西藏优秀文化传统,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推动西藏文化事业发展繁荣。”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支持西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总量超过1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5倍以上。国家各部委、省市和单位通过援藏形式,支持西藏文化建设投入超过20亿元。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了系列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仅2015年,就陆续出台了《关于繁荣发展西藏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西藏自治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在机构编制上予以倾斜,在全国率先落实了每个乡镇文化站5名人员编制。建立年总额超过1亿元的自治区文艺扶持奖励、文化产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项资金。在专项资金外,每年对公共文化、文艺创作、文化交流、非遗和古籍保护等文化建设的投入超过1亿元。
  西藏是藏文化的发源地,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文化底蕴深厚,各族群众参与、支持文化的积极性普遍高涨。近几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取得长足发展。公共文化网络基本形成,基本实现地市有图书馆、群艺馆和博物馆,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有综合文化站,53%的县民间艺术团有排练场所的目标。艺术创作百花齐放,大型民族歌舞《魅力西藏》《太阳的女儿》,新编藏戏《金色家园》《朵雄的春天》《六弦情缘》,话剧《解放,解放》《共同家园》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相继走出西藏,走向全国。特色文化产业蓄势待发,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演艺剧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效显著,藏戏和格萨尔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68人入选国家级传承人,4家非遗保护基地入选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文化战线队伍进一步壮大。目前,全区共有10个专业文艺团体、74支县民间艺术团,133支民间藏戏队、2400余支乡村业余文艺队。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谱写中国梦西藏篇章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认清形势,坚定发展信心
  党的十九大对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部署。文化系统要深刻领会,既要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既要看到我区面临的优势、又要认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有重点、有步骤,全力推进文化繁荣兴盛。
  我区地处反分裂斗争前沿,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特别是西方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一天都不会停止,宗教的负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弘扬主流文化,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占领思想文化领域任务更加艰巨;文化拉动旅游、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作用更加凸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不断转变,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更加紧迫;保护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反击达赖集团及西方反华势力鼓吹的“西藏文化毁灭论”任务依然艰巨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
  三、牢记使命,全力推进文化繁荣兴盛
  自治区文化厅党组要求全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着眼于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在做好具体工作的同时,注重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注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出席中国文联十大和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强调,艺术只有扎根人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当前,文化工作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文化工作的方向不能变,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不能变,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不能偏,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目标不能移。要把满足各族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把文化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基层,深入研究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好、实施好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设施建设、免费开放、文化下乡等惠民工程。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要注重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第一,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目前,西藏搞文化体制改革的条件还不具备,但文化系统事业单位内部体制机制可以不断创新,要打破大锅饭、端掉铁饭碗,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第二,要在公共文化的投入方式上创新。我区属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仅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要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使行政权力出得去、社会资源进得来,借助社会力量,补齐短板,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激发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下一阶段,要抓好自治区出台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的落实工作。第三,要在艺术内容形式上创新。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很多过去喜闻乐见的文艺内容和形式,现在不一定能打开市场,不一定合乎群众的口味。要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努力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第四,要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上创新。西藏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决不是简单复古,而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推动西藏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好传承和创新两篇大文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有破有立,综合创造,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创新,一体发展。一方面,要解决好传承什么、怎么传承的问题,弄清楚西藏文化是什么,挖掘出历久弥新、体现时代精神的元素,推动西藏文化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创新什么、怎么创新的问题,不断赋予西藏文化新的生命、新的魅力。
  三要注重推动文化建设均衡发展。增强发展协调性,是文化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文化要和其他领域协调发展。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化自身要协调发展,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着力解决城乡、地区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资源配置上,加大对农牧区、偏远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填平补齐、重心下移,全力推进文化惠民。
  四要注重提高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扶持和宏观层面的引导力度。从实际出发,制订出台《“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规划引领发展、以规划带动落实。要抓好政策落实。依据《关于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 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意见》,找准政策落地的结合点和工作落实的发力点,协调联动,深入挖掘我区丰富独特的优秀民族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扩大文化影响力。要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借助“中国西藏文化周、欢乐春节”等国家重大外事活动,积极推动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文艺院团“走出去”,有力有据有节反击达赖集团散布的“西藏文化毁灭论”。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借助“春雨工程”,主动让兄弟省区市文艺精品“走进来”,增进我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努力形成西藏与内地文化双向互动的繁荣局面。
  五要注重加强党建,培养一批有责任担当的人才队伍。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文化部门要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加强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坚决落实党组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加强对文化系统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牢牢把握舆论方向。加强党建工作,强化党的领导,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同时,要抓好文化人才培养提升,加强基层文化专干、民间文艺人才、文化志愿者、文化行政执法等业务培训,培养一支有信仰、有信念、有纪律、有担当、有能力的文化人才队伍。

    
 

版权所有: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备案号: 藏ICP备11000106号  藏公网安备 540102020000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