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环野立,碧水八方流。在辽阔的藏西大地上,乡村振兴战略正逐渐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关键词。
近年来,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阿里地区全面推行“党建+”理念,有效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干部的帮带作用,精心勾勒出一幅“业旺、景美、人欢”的高原边疆农牧区新图景,让鲜红旗帜凝聚起磅礴力量。
“富民型”党建:致力农牧区振兴
在噶尔县昆莎乡噶尔新村,村民嘎玛扎西正在擦拭他的新皮卡车。“这两年村里合作社发展很快,而且制定了计分办法,大家越干越有劲。你看,村里不少人买了新车。”
党建活了,致富的金点子也就多了。近年来,阿里地区积极探索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牧民(贫困户)”模式,让党组织在互帮互助中“活”起来,让基层党支部在产业链中“动”起来,让党员群众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富”起来。据统计,截至目前,阿里地区成立农牧民专业经济合作社157个,参加人数5.1万人,注册资金1.22亿元,经营收入5051万元。
放眼全地区,“富民型”农牧区党建正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阿里地区在维持高原草畜平衡的前提下,依托绒山羊、牦牛、象雄半细毛羊等资源,坚持“突出区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整村整乡推进、促进产业聚集”发展思路,加快从“松散型”向“紧密型”产业化转变。截至目前,以日土、措勤、改则、革吉为重点的绒山羊产业带建设成效显著,优质绒山羊存栏达28万只;革吉县那布牦牛产业发展规划顺利通过评审,一期建设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项目建成后将促进牦牛产业高位发展;全地区2017年人工种草11.56万亩,干草产量预计达到2.9万吨,为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打下了基础。
“和谐型”党建:文明乡风润人心
近年来,阿里地区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党的恩情照边疆·阿里人民心向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有效落实“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让文明乡风滋润人心。
阿里地委整合资金4100万元,逐步打造一批集办公议事、经济发展、维稳综治、信息集散、党员活动等“十位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示范点。
狮泉河镇加木村紧邻317国道,阿里地区规模最大的红柳公园便坐落于此。在村“两委”带领和村民共同努力下,该村人均收入达9124元,成为噶尔县第一个实现整村脱贫的行政村。
走在加木村,记者看见村民活动室、党员便民利民服务站、文艺舞台等设施一应俱全,村里的党建工作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2017年,加木村“两委”发动村民自筹资金117万元,加上噶尔县委、县政府投入的资金59万元,实施了全村道路硬化工程、村容村貌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将和谐秀美的家园再“升级”。
“稳定型”党建:忠诚守边固边
扎西群培是扎西岗乡典角村76岁的老党员。最近,他经常爬上自家房顶,察看周围,他目光扫过的是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和一面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典角村是中国最西边的边境村之一。近年来,典角村实施了边境党建示范村建设项目,水、电、路、网相继开通,群众住进了新房。典角村党支部经常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全面动员青壮年群众加入民兵巡逻队,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促进军政军民团结,形成了紧密的军警民联防体系。
典角村的发展稳定是阿里“稳定型”边境党建的成果之一。 为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阿里地区紧紧抓住“依靠群众”这个法宝,积极探索建立正县级干部包乡、副县级干部包村、科级干部包组、党员以责任区为范围联系群众的制度,有效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阿里地区还结合边境乡村实际,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员、组织员、宣传员、监督员、护边员”作用,注重发动“双联户”、护村队、民兵、治保组织等“红袖标”队伍。在重大节庆节点,该地区各级党组织还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国防教育等,引导群众从“要我稳定”向“我要稳定”转变。
红旗漫卷长风劲,党建领航百业兴。在新的征程上,阿里地区各级党组织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扣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全力创建“藏西先锋·红色阿里”党建品牌,推动稳边、固边、兴边、强边、惠边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